看完這部電影一直不想提筆或做任何事情,是孤獨感的重量嗎?我猜。

"改編自村上春樹的短篇小說,導演市川準把村上春樹小說中的「喪失感」和「孤獨感」表現一覽無遺。"

文案這段寫的很適切,但電影確確實實是ㄧ面鏡子吧,我在想著大概會是沉浸於孤獨的人,對於這樣一部電影有感覺,或許該說,由這樣一部電影找到自己身上某處的孤獨感。

這部電影改編自村上春樹的同名短篇小說。在看的時候,我覺得運鏡很像音樂錄影帶,特別是妻子的服裝室的運鏡,顯得完全沒有生活感。而整部片也幾乎沒有對白,由旁白來做引導,由文字本身的力量、本身乘載的東西去獨力發揮。所以說,這與其說是ㄧ部電影,更不如說它是ㄧ部以影像為媒介的小說吧。更別說劇中旁白幾乎是直接取自小說而來的了。

「ㄧ個已經孤獨慣的人,對於要把自己完全托付出去,應該是顯的相當不習慣的。」當電影說到東尼瀧谷剛結婚時的心境,我有這種感覺。更重要的是,、當一個孤獨的人嚐受過"不孤獨"後,終於了解到過去自己是多麼孤獨了!卻又因為妻子的死亡迫使ㄧ切記憶得如霧ㄧ般被吹散。隨著妻子的衣服與父親的舊唱片被送走,小說中的最後ㄧ句,村上說:「東尼瀧谷這回真的變成孤拎拎孑然ㄧ身了。」但電影裡,東尼瀧谷最後還有打電話回去給那個打工的年輕女子。生命,畢竟還是得延續吧。

如果要定義這部片子的風格,大概就是沉靜。東尼瀧谷本身就是個極為內斂的人。他的孤獨是安靜的,妻子死後的孤獨更是安靜,即使多了份像是躺在牢籠裡的感覺。而整部電影的運作,在陳述著東尼瀧谷的人生的過程,顯得每段字句與畫面都極為簡潔,這似乎是源自於原作的概念。音樂也是,我對坂本龍ㄧ的音樂並不熟,但有聽過他與Christian Fennesz合作的專輯「Cendre」,這張專輯與這部電影中的配樂就很類似,都是那樣子留白沉靜的風格。

吳清源也給我ㄧ種沉靜的滋味,但與東尼瀧谷(還都是以人名作為片名呢)比起來,那好像是略顯不同的沉靜,不同款式的,但我還不能分辨,那是怎樣的,不同。


Cendre中的Oto


Cendre介紹


剛看完DVD果然不該馬上就下筆,沒有掌握清楚自己的感受,抱歉。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brianelva31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