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前,我還是國中生,大概國一吧,當時晚上要上補習班,離家裡小有距離,我得用走的走過去。夜空下,我一個人走在馬路上,一波波店裡照過來的光,讓臉上的陰影隨著步伐而變化,其中有家髮廊,年輕的裝潢,店裡也常放著年輕人的歌曲,我就在這裡第一次聽到小光的Automatic,也是我首次接觸到R&B,沒想到我一聽就上了癮,當時對流行音樂不熟識,根本不知道是誰唱的,連歌名都不知道。而且家裡連個可以放CD的工具都沒有,當然也不會去買CD。但這首歌的旋律一直在我心中徘徊,偶爾想起來還會亂哼個兩句。直到後來聽到廣播才知道宇多田這個人,也就開始迷上了他的音樂,一迷沒想到就經過了六年,或許可以說我是聽著他的音樂而一起成長的吧,只是成長的方向目標不同而已罷了。

當時的宇多田光,雖然看起來還只是個"少女",但是感覺好像被過度的偽裝成成熟的樣子。現在想想,或許就是她自己想這麼造型的吧,她生長在美國的那種環境,身邊很多同齡的白人想必早已是一副大人樣,發育的相當好吧!而且,我其實相信她是個早熟早慧的孩子,大概是因為她讓我感覺是有文學素養的人。更重要的是,十幾歲就出道的她,在演藝圈或錄音室裡,週遭的都是些大人,當然會比較早熟,對於事物的態度也會是成熟的,看的世界也會與一般人同齡小孩有所不同,不過即使再怎麼快速的成長,15歲的小大人跟20歲的大人總是會有所差別。

當時服裝簡潔俐落的她,唱的東西、想的東西、作的東西也是最直接的吧,從另一個角度來看,也是最不具巧思的,深度最不足的。首張專輯First Love的R&B味是最重的,也最不花俏,當時其實買這張專輯一開始就是衝著Automatic跟First Love,聽完還是只有衝著這兩首,這會讓我覺得,其實宇多田當時會紅除了R&B漸漸成為主流的趨勢之下,還是日劇的宣傳效益最為大,也就是說,我不覺得當時小光創作的歌曲有這麼吸引人。

仔細想想,如果後來Distance這張並沒有一個跨越性質的進步,我或許就不會再喜歡宇多田了吧!畢竟出第二張的時候,我也聽音樂聽了一兩年了,不可能為一兩首歌去包庇一張專輯。但幸好,這張的確是非常好聽,無論是歌聲,包括編曲的部份都讓人感覺比較有特色,不會像第一張時有種很多首歌風格都差不多的感覺,更重要的是漸漸在自我與商業化間取得平衡。這真的是很重要的,因為宇多田才發第一張專輯而已,仍然是個新人,而第一張專輯的大賣對於一個創作歌手會是多麼大的衝擊,我相信有些歌手會因為想再做出一張會大賣的專輯而走向商業化的路吧。而宇多田在這個契機中作了最好的選擇,更是為第三張專輯鋪路。

我還記得Distance我反覆聽了好久,過去真的相當喜歡的專輯總是要聽個一、兩個月才罷休,但後來Deep River發售後,我就很少把它拿出來聽了。現在想起來,為什麼當時可以聽的那麼起勁,一直都不厭煩,大概是宇多田那時候的歌曲正對我的味吧,而且那樣的音樂對於當時的我,已經是最厲害、最無懈可擊的一張音樂作品了,所以在Deep River發售後,以及我聽了其他高水準的音樂後,就把Distance這張專輯當作一種回憶了,我不太會真的很享受那樣的音樂,當我再一次把它拿出來播放的時候,我會想起的是那段時光中的空氣與氛圍,那段時光中的我的身影,而我跟那個身影已經有Distance了。

剛聽到Deep River這張專輯,我ㄧ開始是無法接受的,當時我心中的宇多田,我身邊的音樂都還停在離Distance不遠的時期,Distance這張專輯之於我雖然有種青澀轉為大人的感覺,但歌曲的旋律的確是相當吸引人,而Deep River卻少了這一點。之後過了許久、我反覆聽過、消化後,我發現這張專輯編曲相當吸引人,我非常喜歡那種多層次的合聲,而且從歌詞就看的出來宇多田長成至成熟,不再是Distance時期,少女的意識及想法,Deep River哲學性的歌詞與成熟的編曲,讓整張專輯都更加的有靈魂,另一方面也出現許多富有都會感的R&B歌曲。

COLORS這張單曲是在Deep River之後發行,它的PV我初次見到的時候有驚為天人一下,PV裡的宇多田不僅多了份成熟,也多了份撫媚,是繼櫻花翩翩後把她拍的最美的PV。接下來,宇多田發行了為了夫婿紀里谷和明所導的電影-改造人卡辛所寫的如願以償,一開始聽到短短幾十秒的試聽感覺就是沁入人心深處的。後來看了卡辛更發現宇多田抓住了電影的中心概念,為這電影增添了幾分不一樣的感覺,特別是看到電視裡把電影片段與如願以償這首歌曲給剪在一起的時候,一股鼻酸便湧了上來,這部電影的反戰精神跟宇多田歌曲中的悲痛恰好吻合。

從來沒想過小光是這麼適合做主題曲的,之後大家都知道宇多田光作了Be My Last這首歌,為了三島由紀夫的小說改編而成的電影-春之雪。我還記得當時歌曲尚未曝光的時候,導演行定勳在春之雪日本官網就對這首歌透析小說的世界而讚賞,不過這句話要等到我真正看過小說之後,才了解身處在愛情世界的三島那種毀滅式的思想,用一句英文來表達,不就正巧是這首歌的歌名Be My Last嗎?我想這是小光過去長期閱讀文學而練就的功力,讓她既能夠了解一部作品又能將它表達出來吧!

Be My Last這首歌曲除了上面說的之外,有個很大的意義。也就是宇多田光以UTADA名義遠征美國失敗後,所發行的第一張日文單曲。不過既然已經遠征失敗了,對宇多田的人氣就有所傷害,所以之後所發行的兩、三張單曲都在突破銷售新低點。有些人說是因為歌迷轉至網路下載的緣故,但我還是堅持己見,畢竟日本網路下載不如美國,也就是說網路下載即使成功還是只能代表某部份族群的意見,只是人數多少的問題罷了,而且那些單曲賣好幾十萬的歌手又該如何做解釋?

以音樂的角度來看Be My Last這張單曲事實上會發現宇多田的的嗓音越來越美,在前幾張專輯的過度低沉都消除,現在的宇多田聲音更為舒服與圓滑,相信是歷經在美國的歷練而有這樣的變化,因為仔細聽如願以償與Be My Last就可以聽出有所差距。而這樣的嗓音更在單曲PASSION中被完全發揮,那樣如風一般輕柔卻有著力度的嗓音在現在日本當代的樂壇難以找到同性質的的歌手。

宇多田現在的音樂是一種完全忠於自我,甚至只有自己才能做到,適合唱並唱好的音樂。或許接下來的單曲銷售不會變好,新專輯ULTRA BLUE 也不會破百萬,但宇多田已在日本樂史上創下無比的紀錄,也相信她會在今後做出更多高水準的音樂來打敗過去的自己,我期待這樣的宇多田,期待她下一張專輯、更高境界的音樂。而且,更重要的是,我們是共成長的,HIKKI,一起加油吧!

後記:
1~這標題阿,其實本來寫的很正經的,只是後來想到是用我的角度來寫小光,就改了一下,不知會不會太怪啊?
2~附圖的小光正站在過去的自己的人型看板前,不是頗符合這篇文章的主題"今昔相比"?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brianelva31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8) 人氣()